“中国式休假”为何频遭吐槽?
详细信息
2017/2/22 9:54:21

近日,全国假日办发布公告,针对调借双休日的做法征求意见,超八成网友表示不满意现行放假安排。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在做客央视《新闻1+1》中建议,五一和十一可放两个长假,能够让长假达到21天或者15天。(见10月13日《新京报》)

  盘点民众对“中国式休假”的吐槽缘由,其中不乏“挪”与“少”两个关键词。一是通过调借双休日形成的7天“长假”和3天“小长假”,让人们产生“我的假期你做主”的本能抵触;二是稀缺的“长假”难以满足民众渴望休闲旅游的刚性需求,导致堵在路上、困在景区的“拥堵”乱象。

  其实,人们对假期安排的诟病,不只是表达对现行放假制度的不满,更折射出国人对保障休息权利、共享发展成果的利益诉求。按理说,目前实行“5+2”工作制,既是人们约定俗成、符合劳逸规律的作息制度,更是法律赋予人们的劳动和休息的权利。随意挪用周末假期而人为拼凑所谓“长假”,无疑是对已经法定的休息日的二次“分配”,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难免有“强制”和“侵权”之嫌。此外,拿连续工作七到八个工作日换“调休”的做法,也造成了“过度劳动”的不正常状况。

  说到“休息权”,人们自然会想到千呼万唤仍难兑现的“带薪休假”。尽管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2008年实施的《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均明确规定,劳动者连续工作一年以上的,享受带薪年休假。但由于劳资地位不对等、职场加班文化蔓延等原因,这个一直被视作“黄金粥”解困良策的法规制度,多年来一直被束之高阁。其实,无论是从有法必依的法治要求出发,还是为“黄金周”缓堵分流考量,落实“带薪休假”都是殷殷期盼的民众心声。

  透过“黄金周”观车流、看人头而导致“黄金粥”的尴尬,折射出“长假”资源的珍贵与稀缺。治愈“黄金粥”的有效方法,不是因噎废食地取消“黄金周”,而恰恰是因势利导地“增添”与“加长”,即延长春节假期和恢复五一长假。这不仅可以有效满足民众的旅游需求,实现以“长假”拉动内需的目的,更能充分尊重群众的休息权益。

  对节假日放假安排的调查问卷,其实是对民生民意一次有效测试。有关部门在运用这一调查成果时,应走出纯技术性层面的狭隘认知,注重从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角度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高度,顶层设计,统筹谋划,让科学与人性化的假日规划在期待中走向现实。

推荐产品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