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不再想要改变自己命运的时候
详细信息
2017/6/24 16:36:29
OFweek人才网讯:在时间的流逝中,在我已经获得生命体验中,这样的自我越来越清晰地浮现出来,也让我越来越清楚地知道,我要获得幸福的正确方法,并不是要改变命运,而是在命运之路上,去选择适宜自己的生活。

  看到王小波的一句话: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简直是如雷贯耳,醍醐灌顶,像是一声棒喝,又似一个征兆,令我对自己心中那些模糊的想法又清晰了一点。

  至少于我而言,是这样的。




  在我夜深人静,以一种悲怆的心情翻出整个学期的学习笔记,甚至试图用圆规或者粗针扎自己的手腕以示警醒的少年时代,我当然不可能理解这句话,我甚至根本没有机会看到它,因为彼时的我只能埋头学习,为了取得好一点的成绩而绞尽脑汁,更为了自己为什么不能是永远的佼佼者而辗转反侧,痛苦不已。

  那是一种少年维特式的矫情,是一种拜伦式的不快乐,但归根结底,仍是对于自己无能的深恶痛绝。

  在那之后的许多年里,我仍然处于这种水与火般的煎熬之中,在心中反复诘问自己的终极问题是:这样的我,怎么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呢?

  时至今日,我仿佛想明白了自己身上的问题:命运不是用来改变的,而是用来顺从的,甚至,命运,是用来改变我自己的。

  至少对于我而言是这样的。

  我们大部分人,从出生的那一刻,命运已经注定。

  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拥有什么样的父母,获得什么样的成长环境,尤其是个人的天资如何,几乎已经注定了以后会读什么样的学校,选择什么样的专业,从事什么样的职业。

  出类拔萃一鸣惊人的永远是少数,大部分的我们天资平平,成长于普通家庭,长大后选择了自己觉得也许还有可能找到好一点工作的专业,最后从事一份经过比较后性价比较高但是否喜欢并不明朗的工作。

  如果你回望自己的人生路,会否像我一样极为惊诧:哪怕你尝试过改变,哪怕你试过做出艰难甚至危险的选择,可是,你从未真正的改变过命运,反而是在命运的河流中塑造出了在一个个不同的阶段个性鲜明的自己?

  当然,若你坚持觉得自己改变了命运,似乎也无可厚非,因为命运和自我一直都是相互角力,注定互相改变,相互成就的。

  我只是越来越喜欢去探看命运给我做出的安排,借以认识真正的我——喜好与厌恶,长处与短板,最高能力与最低界限,一个真实的我。

  而在时间的流逝中,在我已经获得生命体验中,这样的自我越来越清晰地浮现出来,也让我越来越清楚地知道,我要获得幸福的正确方法,并不是要改变命运,而是在命运之路上,去选择适宜自己的生活。

  唯有如此,我才会不拧巴。

  我个人的人生体验很单薄。

  但是我也只对我自己的人生经历了如指掌。所以,只好还是拿自己来做例子。

  十四五岁是大概是我最拧巴最纠结的时光之一,彼时,一心想要上进、优秀,因为中考成功才有可能以后高考成功,所以能否改变命运全都在于这三年的表现。

  很可惜,那三年的成绩,几乎没有一次是满意的。

  那一种痛苦,就如同王小波所说,建立在对自己无能愤怒上的痛苦,如同一种可以无声而迅猛地蔓延的病毒,令一切都变得压抑而痛苦。

  哪怕年少时候的我们恢复能力超强,很快就可以好了伤疤忘了疼,下次继续没有考第一名,可是心中像是安装了一个密封不太好的煤气罐,总是感觉随时要爆炸,而你却无法掌控,无法全身而退,逃到一个安全地带。

  如今的我,偶尔看到许多家长脸上的忧心重重,听他们说起关于孩子的种种计划与担忧,我更多心疼的是那些家长背后的孩子们。

  是否有人能够理解他们深埋于心中的对于自己的那种愤怒的痛苦呢?

  父母和老师,他们最渴望得到的那一句宽慰或者理解,可能永远都得不到。

  每每想到这些,我就觉得很遗憾。

  为从前的自己遗憾。为今天和以后许多像年少时度过灰暗时光的孩子们,遗憾。

  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无能。

  可是这又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接受现实而又能超越现实的人,大约才会有机会去改变命运吧。

  至少我是这样想。

  二十岁左右的时候,我极度热爱写作,却不知道自己该写什么。

  没错,当我坐在电脑前或者摊开的笔记本前时,两只手极度渴望写下一两三行字,写下一点什么值得留存的方块字,可是脑子里却一片空白,就像是进了水一样,什么都写不出来,心中懊恼得简直想要骂自己是个笨蛋。

  我还记得当时自己一遍遍地复习曾经有个伟大的小说家说过自己构思一篇小说时的情形,他说自己走在路上的时候,脑子里像是有一个开关,“咔哒”一声,小说的思路就油然而生。

  我一边边复习揣摩他的这种感觉,试图去寻找,却求之不得。

  和痛苦相处的久了,要么接受它,正视它,然后去超越它;要么就是麻木,被它淹没。

  我大概属于前者。

  从这痛苦之中,知道自己并非天赋异禀,文思泉涌这件事是不可能发生在我身上了。

  可是,还是喜欢写怎么办?

  那就写呀。写在日记本里,写在博客里,当你知道自己并非有才能,而可能是无能的那个人的时候,你只去做无能的自己能做的事,心中的痛苦反而得到了纾解。

  在朋友圈里看了一篇分享文章。

  作者是一位我并不熟悉的作家,出版过不少作品,也获得过不少文学奖项,这对我来说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分享的经历对我而言颇有启发。

  他说自己曾经热衷于写作,也花了大量的时间殚精竭虑地写了作品,可是苦于无处发表,焦虑痛苦之余,看到王朔的一篇文字,他说作家应该是一个专门去从事的职业。

  这个人想了想,认为自己目前的才华还不足以成为一个职业作家——这意味着他要专心写作并以此养活自己和家人,于是他就先放下了这件事,转而去做别的赚钱糊口的事情了。

  十年后,他有了更多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积淀,重新拾起了自己的文学梦想,也终于品尝到了下笔如有神的感觉。

  而类似的经历,我在台湾作家蒋晓云的自序中看到过。

  我会跟最亲近的朋友分享,要过一种适宜的生活,人才会觉得幸福。

  所谓适宜,就是在自己的能力之中,当然可以追求更好,但顶端亦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

  一旦超出范围,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无论是恋爱感情还是婚姻关系,都会有一种无力感或者无能感,进而就会拧巴,就会痛苦。

  何必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呢?

  我问自己。

  我的命运,似乎已经是我能拥有的最好的选择,从最初到最后。

  我已经接受了这样的我可能会拥有的这样的命运。

  接下来,不过是在这漫漫的人生中,为它填满具体而美妙的时光。

  就是这样吧。
推荐产品
更多